海陆丰甲东甲西甲子 汕尾海陆丰地区原来有九大族群

时间:2020-03-14 11:46:53 来源:98篮球网
摘要:汕尾市如今全市人口有362万人,但可细分为九大人群,四大方言和两小方言,还有一少数民族语言,而海陆丰福佬话是汕尾市使用人口最多、流行地域最广的一种强势方言。陆丰福佬话与海丰福佬话最...

汕尾市如今全市人口有362万人,但可细分为九大人群,四大方言和两小方言,还有一少数民族语言,而海陆丰福佬话是汕尾市使用人口最多、流行地域最广的一种强势方言。陆丰福佬话与海丰福佬话最为接近,被广东各地合称为“海陆丰话”。汕尾市近90%的居民讲的是福佬话,福佬话便成为全市除陆河县外的共同交际语言和各级政府的主要工作语言,乃至于中小学校的校园用语。平常人们提到“海陆丰话”时,指的是如今合并成汕尾的福佬话,官方称为汕尾话。汕尾福佬话属于汉语中闽南方言在该地区的一个分支,它与潮汕话是兄弟关系,同属于闽南方言下面的次方言。

海陆丰甲东甲西甲子 汕尾海陆丰地区原来有九大族群(1)

海陆丰话,1987年版《中国语言地图集》划入汉语闽语方言系统 ,属闽方言闽南一支的潮汕片,是泰国、柬埔寨、法国等华人社区的流行方言。

海陆丰人的来源

海陆丰甲东甲西甲子 汕尾海陆丰地区原来有九大族群(2)

大概在5000多年前海陆丰就已经有人类的活动轨迹,海丰县志记载:据在捷胜镇沙坑北和沙角尾村发现的夹砂陶片、磨光石斧、矮圈足陶罐等出土文物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距今约5000年前),海丰东南沿海已有先民渔猎生活。虽然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海丰开始置县,但海陆丰文明人口真正开始的却是在西晋。西晋永嘉之乱(公元311年)、唐朝安史之乱(公元755年~763年)和北宋靖康之乱(公元1126~1127年)从中原一路南迁,迁徙的主要路线是从中原迁至江南,再入闽,最后又大量迁入潮汕,而一部分则迁入海陆丰。而到了元末海丰全县(含陆丰)人口仅三千户一万来人,,海丰县志记载:至元(元朝末年)十六年(1279),惠州设惠州路。海丰县属江西行中书省广东道惠州路。 泰定元年(1324),始将疍户(船民)立为民户。全县有户口 11236人。

明朝嘉靖年间海陆丰沿海倭寇横行,当时的朝廷在海陆丰地区驻军数万,相当于当时海陆丰人口的一半,而这些士兵很多最后还是留下来,而且渐渐融入当地的文化,也算是本地人了。 直至明末清初时又迎来了持续三百年之久的大规模移民潮,他们携家带口经过潮汕平原大量进入海陆丰。这时也有一部分原潮汕居民也开始迁入海陆丰,因为迁徙本身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古代没有飞机和高铁,不可能直接空投过来,而由闽进海陆丰就必须经过潮汕平原。最后他们与土著居民、客家人、白话人频繁融合,吸收了大量客、粤和百越词汇,也夹集了当地少量的南越人血统,形成了有别于泉漳话和潮州话的闽南次方言——海陆丰福佬话。

海陆丰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的一个方言,它来源于闽南话而又自成体系。保留了较多的古汉语词,与潮州话的词语基本相同,受官话(中州语音)的渗透而有差异性变化。海丰福佬话有18个声母,72个韵母,8个声调,其语音构成比北方话复杂。

如果从声韵调的综合特点为标准,陆丰福佬话可以分为5个土语群,即方言片。它们是:

东海片

东海片——包括东海、大安、金厢、城东、西南5镇。本片与其余4片最主要的差异有以下三点:

只有七个声调,阳上和阳去合流。中古明、泥、疑三字声母的大部分字别读[b、l、g]声母。“先、肩、间、前、指、闲”等山摄字读,与梗摄字“升、经、整、 盈”等同音。

本片的大安福佬话还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保存了中古山的臻摄字的阳声韵-n和入声韵尾-t的读音,这一点不仅与其他4片不同,而且与本片的东海、金厢、城东三镇也不同。

甲子片

甲子片——包括甲子、甲东和甲西3镇。本片的突出特点是:

遇合三鱼虞韵的字大多数[u]。遇摄合口摸韵字“步吐度粗炉姑苏鼓户”等,在甲子话里,这类字全部读au。蟹摄开口四等齐韵字及部分开口二三等字读oi,)甲子话的阴去调与陆丰各地福佬话的阴去调相比,调值最低,是个低平调。

碣石片

碣石片——包括碣石和湖东2镇。

没有ue和ei两个韵母,其他各片读ue和ei韵母的字在本片均读[oi]。这既与东海片不同,也与甲子片有别,阳平调的调值为中降调。 [21]

南塘片

南塘片——包括南塘、博美和桥冲3镇。

南塘片。本片最突出的语音特点是阳上与阳去合流以后读高升调35。这类字在陆丰其他各片福佬话里调值均为低平或低降调(11、12或21)。由于南塘福佬阳上与阳去合流,便出现了各片没有的同音词。 [21]

潭西片

潭西片——包括潭西、河西、上英3镇及星都区。

潭西片福佬话的显著特点是:无论声韵调都与海丰话基本相同。但读- n/ -t尾的韵母只保留un/ut(春/出),比海丰话少了一套in/it,“斤”读“士”、 口读kik。此外,“元权”读不读,“艺计”读ei不读i,与东海话相同而声调与海丰话有别。

海陆丰甲东甲西甲子 汕尾海陆丰地区原来有九大族群(3)

最初的中原先民经江夏到江西,跨兴梅山区而来;后来长江流域的移民从湘赣进入粤北,沿北江南下惠阳入海邑(海丰),形成了今天海陆丰客家人。因为来的晚,所以海陆丰客家人现在大多依山而居,聚居在北部,据海丰县志记载:明万历十七年(1589),北方和中原汉族人多避战乱南迁,大量异邑民入境。随着人口的徙居,番薯(甘薯)在此前后引入种植。这里异邑民就是来到海陆丰最初的客家人。而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客家人为基本队伍,转战南方十余年。天京陷落后,起义军受到剿杀,百姓纷纷逃匿。在此期间,粤中地区发生了持续12年的土客械斗波及广东各地区的客民,动乱使得客家人开始了又一次的大迁徙,很多飘洋过海。

客家话保存了很多唐朝后期(大约公元10世纪)到宋朝古音。海陆丰客家话声母17个,比普通话21个声母少4个;但韵母有74个,声调有6个,比普通话的韵母和声调多得多。

海陆丰甲东甲西甲子 汕尾海陆丰地区原来有九大族群(4)

“疍民”就是水上居民的旧称,也是“世界上最典型的海洋民族”。宋时,本地疍民就有东西溪之别。迨至明清,海陆丰地方政府设立河伯所,管理本地的疍户。然而,疍民长期以来被视为贱民,不编入户籍,不能上岸定居。到了清末,各地疍户的社会地位逐步得到官方认可,但在民间社会,其社会地位仍得不到有效的改善。1950年以后,大部分疍民开始在陆上安居,他们逐渐融入到福佬人族群中,其风俗习惯也受福佬人影响发生了渐变。海陆丰除了讲福佬话的疍民(瓯船渔民)和讲白话的疍民(拖船渔民),汕尾、马宫等地的白话渔民大多是抗战前后从香澳、珠三角移居而来。

疍民通用汉语和汉字。白话疍民讲白话(即粤方言)的仅有定居在汕尾和马宫两渔港的七八千深水渔民,他们大都是近百年来从粤西陆续迁来的,他们讲的白话同广州、香港的白话有不少差异。瓯船疍民讲“福佬话”,约十万,占全市人口3%,与沿海居民讲的“福佬话”,除了个别语词和语调上稍有差别,几乎没有两样。

据史书记载和民间的说法,明朝末年,东莞籍农民起义军领袖黄萧养曾领导数以十万计的农民在珠江三角洲发动起义,后来起义失败,为逃避官军追击,保存实力,黄萧养便率其所部逃到惠东、海丰沿海一带的山区、半山区住了下来。后来这支部队便与当地讲闽南话和客家话的居民杂处、通婚,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造成了几种方言的混合,粤语的特点不断消失而闽客方言的成分则逐渐增多。由于语音发展演变慢于词汇,所以语音保留粤语的成分多。而词汇则为了适应与当地居民的交际需要而不断地补充闽客方言语词 溪美村的 “尖米话”是带有客家方言的语言,这可能与先祖400多年前从福建迁徙过来时,受沿途方言影响有关

而粘米话是粤语在粤东受客家、闽南话影响的一支土语,海丰县西南部有二万多人说这种话,他们的祖先来自东莞。

占米话是一种兼有白话、客家话、闽南话特点又自成体系的混合型方言,白话”的成分多于“客家话”的成分,尖米话在听感上比当地的闽客方言音色较“硬”,故用“尖米”来指称。尖米话在语音上保留了三套鼻音韵尾[m、n、]与三套入声韵尾[p、t、k]的严格对应。入声分阴入、中入和阳入三类。有一批韵母存在着与广州话类似的前低元音[a]与央半低元音[]的对立。从音系来推断,尖米话当是由粤方言的一支演变出来的。分布于海丰县西南部,使用人口约3万。

海陆丰甲东甲西甲子 汕尾海陆丰地区原来有九大族群(5)

白话集中于汕尾港和马宫港,使用人口多数为深水渔民,约2万人;在汕尾、海城、东海等地,因与港穗商贸往来频繁,会说白话的占相当比例。粤语发音系统较复杂,保留大量古汉语成分,遗留有古南越语成分,吸收了外来词。最多有20个声母,94个韵母。

北方方言主要集中于城区,使用人口约2万,多数于汕尾建市后迁入

在陆丰的西南、河西、大安和海丰的平东等地,还生活着一万多明代屯田军户的后裔。他们的主要语言“军话”,含有官话成分但又深受客、闽、白话影响,是一种混合型方言。

明代推行卫所制度,海丰因扼惠潮官道,为粤东海防重地,在境内设置碣石卫及海丰千户所、捷胜千户所、甲子千户所,并带来了属于北方的军屯文化。军话是一种含有官话成份但深受客家话、闽南话影响的混合型方言,有陆丰西南镇青塘村、大安镇坎石潭村和海丰平东镇龙吟塘村三个方言岛,使用人口约1万。龙吟塘军话的语言现象,发现其中包含明清时代的音韵系统,是一种兼具汉语南方方言与北方官话的次方言。

海陆丰甲东甲西甲子 汕尾海陆丰地区原来有九大族群(6)

汕尾市居住人口分属于35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总数的99.91%,其他34个少数民族人口7000多人,约占总人口的0.09%。除海丰县鹅埠镇上北红罗村有200人属聚居外,其余7000多人属于散居人口,主要分布在重点城镇和部分经济比较富裕的农村。在各少数民族中超过100人的有壮族、畲族、黎族、土家族、瑶族、苗族,壮族,其中人口最多达1482人。这些人口大部分从外省因工作调动或婚嫁迁入汕尾市、省内迁入者也不少。

聚居在海丰鹅埠红罗村的畲族,是在明末清初从惠东迁来,1968年以前,全村只有一个蓝姓,后来从惠东多祝迁来雷姓和黎姓两户畲族同胞,现在村中有3个姓氏近二百人。

西南部的鹅埠岭居住着几十户畲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与汉人交际时,用当地的汉语方言“尖米语”、“客家话”。

畲语的声母有16到20个不等,韵母50个到70个不等,声调6到8个,没有翘舌音

汕尾海陆明珠收录

98篮球网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并不制作任何视频、新闻等内容,如有异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返回顶部